第四节 杂 言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在用韵上。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所以我们把它同一般的“古风”分开来叙述。
杂言诗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时而五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如前引的《登幽州台歌》,长的可以达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
杂言诗不论其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杂言古风”一类;即使全篇没有一个七言句(如李白的《雪谗诗赠友人》和柳宗元的《铁山碎》),也一律归入“七古”。
以下仅就杂言诗用韵的不同,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一韵到底的
由于杂言诗具有“杂”这个特点,所以连杂言巨匠李白的诗集中也找不出几首一韵到底的杂言诗。下面是李白少数几首一韵到底的杂言古风中的一例:
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鞭靫。
△
中有双白羽箭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
这首诗,一韵到底,押的是“十灰”韵。
二、中间换韵的。在这方面,李白不愧为“杂言大师”。最著名的是他的《蜀道难》。为了清楚起见,下面按韵脚来分行:
蜀道难
(唐)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畏途巉岩不可攀。
△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夜啼月,愁空山。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使人听此凋朱颜。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剑阁峥嵘而崔嵬,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旱还家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
这收杂言古风,句式是够“杂”的了:从三言到十一言,全都用到了。押韵之“杂”,也颇为可观:前后一共换用了六个韵。其中天、然、烟、巅、连、川、援,属“先”韵;盘、峦、叹,属“寒”韵;还、攀、间、山、颜,属“删”韵;尺、壁,属“陌”、“锡”韵(这里是邻韵通押);豗、雷、哉、嵬、开、豺,属“灰”、“佳”韵(邻韵通押);蛇、麻、家、嗟,属“麻”韵。
此外,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典型的杂言古风。这首诗一共换用了十二个韵,创换韵之多的先例;而且平韵、仄韵交替使用,使得整个诗篇雄浑奔放。有的句子如“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颇类屈原的《离骚》。
杂言古风夹用少数散文句式的例子,在李白的诗中也可以找到。例如他的一首《远别离》,开头几句如“远别离,石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蒲”,就颇类散文。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承了这一传统,在其《对酒叹》这首杂言古风中,开头几句是这样的:
镜虽明,不能使丑者妍;
酒虽美,不能使悲者乐。
男子之生桑弧蓬矢射四方,
古人所怀磊落!
除了末尾一句而外,其余几句全是散文的句式。这在格律严谨的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古风也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作为诗歌来说,这类散文式的句子毕竟不宜多用,用得多了自然会冲淡诗味;太多就更会使诗歌变成分行排列的散文。旧体诗如此,新体诗歌更是这样。
总之,杂言诗是颇为自由的一种古体诗。利用其形式,在内容上加以革命的改造,也可以使之为我们无产阶级服务。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同志就曾经利用这种形式写了一首寓意极深的杂言古风:
七古·手莫伸
陈 毅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
其实候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
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
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
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
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
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
吁嗟乎,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这首杂言古风,从形式上看,是古为今用的杰出范例;从内容上看,则是古人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杂言古风形式比较自由,我们的新诗创作当然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借鉴。
-------------------《诗词基本知识》摘要 编著 席金友
评论